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养生智慧藏
你的位置:养生智慧库 > 养生智慧藏 > 知识宝库 心悸的看一下:
知识宝库 心悸的看一下:

发布日期:2025-04-08 14:41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心悸

心虚胆怯型

现在立刻自测,符合 3 条及以上的扣😟:

1. 心悸不宁,自觉心跳不平稳,心慌不安,常无故发作

2. 善惊易恐,非常容易受到惊吓,一点轻微的声响或意外情况,就会吓得心惊肉跳

3. 坐卧不安,无论坐着还是躺着,都难以安稳,心情烦躁,无法平静

4. 少寐多梦,晚上睡眠质量差,入睡困难,且多梦,梦境多为惊恐场景

5. 恶闻声响,讨厌听到较大的声音,听到后心悸症状会加重

6. 舌苔薄白,舌头颜色正常,舌苔薄薄一层白色

7. 脉细数或弦细,把脉时,脉象细且跳动较快,或者脉象紧绷、细弱

心虚胆怯型

1. 食疗方:桂圆肉 10g、酸枣仁 10g、茯苓 15g 煮水(睡前 1 - 2 小时喝)。桂圆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,酸枣仁宁心安神,茯苓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。煮水睡前饮用,可宁心安神,缓解心虚胆怯型心悸。

2. 穴位组合:

1. 主穴:内关(腕横纹上 2 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)、神门(腕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)、心俞(第 5 胸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)。内关可调理心气、安神定志;神门为心经原穴,能养心安神;心俞可补心安神。

2. 配穴:胆俞(第 10 胸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)、丘墟(外踝前下方,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)。胆俞可增强胆气,丘墟为胆经原穴,辅助主穴调节胆气。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,留针 20 - 3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;也可按摩内关、神门、心俞、胆俞、丘墟穴位,每个穴位每次按摩 3 - 5 分钟,每天 1 - 2 次,以自我调节。

3. 中成药:安神定志丸,能安神定志、益气镇惊,对心虚胆怯型心悸有较好疗效。按照说明书服用,一般一次 6 - 9g,一日 2 次。服用期间,尽量避免突然的声响刺激,保持环境安静。

4. 经典汤方:安神定志丸。方中人参、茯苓、茯神、石菖蒲、远志、龙齿等药物,共奏安神定志、益气镇惊之功。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,一般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
❗ 禁忌: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,以免影响病情;服药期间忌油腻食物。

心血不足型

符合 3 条及以上的扣🩸:

1. 心悸气短,自觉心跳异常,伴有呼吸急促,气不够用,稍微活动后症状加剧

2. 头晕目眩,头部昏沉,感觉天旋地转,眼前发黑,视力模糊

3. 失眠健忘,晚上难以入睡,睡眠浅,容易惊醒,记忆力减退,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

4. 面色无华,脸色看起来苍白或萎黄,没有光泽,缺乏血色

5. 倦怠乏力,身体总是感到疲倦,没有力气,精神萎靡不振,不愿活动

6. 唇甲色淡,嘴唇和指甲颜色淡白,不够红润

7. 舌质淡红,舌苔薄白,舌头颜色偏淡红,舌苔薄白

8. 脉细弱,把脉时,脉象细而力量微弱

心血不足型

1. 食疗方:红枣 5 颗、当归 10g、鸡蛋 1 个煮成汤(每周 3 - 4 次)。红枣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当归补血活血,鸡蛋滋阴养血。煮成汤食用,可补血养心,缓解心血不足型心悸。

2. 穴位组合:

3. 主穴:内关、神门、心俞、脾俞(第 11 胸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)。内关、神门、心俞调节心气、养心安神,脾俞可健脾益气,促进气血生成。

4. 配穴:足三里(犊鼻下 3 寸,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)、三阴交(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)。足三里为强壮要穴,能健脾益气、养血;三阴交可健脾益血、调肝补肾。针刺时采用补法,留针 20 - 3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;也可艾灸足三里、三阴交,每个穴位艾灸 15 - 2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,以增强养血功效。

3. 中成药:归脾丸,能益气补血、健脾养心,对心血不足型心悸有一定效果。按照说明书服用,一般一次 8 - 10 丸,一日 3 次。服用时,注意休息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。

4. 经典汤方:归脾汤。方中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益气健脾;当归、龙眼肉补血养心;酸枣仁、远志宁心安神;木香理气醒脾。全方共奏益气补血、健脾养心之功。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,一般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
阴虚火旺型

符合 3 条及以上的扣🔥:

1. 心悸易惊,心跳不规律,容易受到惊吓,心慌感频繁出现

2. 心烦失眠,心情烦躁,难以平静,晚上入睡困难,睡眠中多梦易醒

3. 五心烦热,自觉双手心、双脚心以及胸口发热,常伴有燥热感,喜欢接触凉的东西

4. 口干,嘴巴和喉咙干渴,需要频繁喝水来缓解,但喝水后仍感觉干渴

5. 盗汗,入睡后不自觉出汗,醒来后出汗停止,汗液常浸湿衣物

6. 耳鸣,耳朵里时常出现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响,影响听力

7. 腰酸膝软,腰部和膝盖感觉酸软无力,身体沉重,活动时症状明显

8. 舌红少苔,舌头颜色发红,舌苔少或无苔,舌面干燥

9. 脉细数,把脉时,脉象细且跳动快速

阴虚火旺型

1. 食疗方:百合 15g、麦冬 10g、莲子 10g 煮成粥(每周 3 - 4 次)。百合润肺清心、安神定志,麦冬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,莲子益肾涩精、养心安神。煮成粥食用,可滋阴降火、养心安神,缓解阴虚火旺型心悸。

2. 穴位组合:

5. 主穴:内关、神门、心俞、肾俞(第 2 腰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)。内关、神门、心俞调节心气、养心安神,肾俞可滋阴补肾,以制约心火。

6. 配穴:太溪(足内侧,内踝后方,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)、三阴交。太溪为肾经原穴,滋阴补肾;三阴交可健脾益血、调肝补肾。针刺时采用泻法,留针 20 - 3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;也可按摩太溪、三阴交穴位,每个穴位每次按摩 3 - 5 分钟,每天 1 - 2 次,以辅助滋阴降火。

3. 中成药:天王补心丹,能滋阴养血、补心安神,对阴虚火旺型心悸疗效较好。按照说明书服用,一般一次 9g,一日 2 次。服用期间,忌辛辣食物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激动。

4. 经典汤方:天王补心丹。方中生地黄、玄参、麦冬、天冬滋阴清热;当归、丹参养血安神;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远志宁心安神;人参、茯苓益气宁心;五味子、桔梗、朱砂共助药力。全方共奏滋阴养血、补心安神之功。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,一般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
心阳不振型

1. 心悸不安,心慌感强烈,心跳持续不平稳,常伴有不安情绪

2. 胸闷气短,胸部憋闷,呼吸急促,感觉气不够用,需要用力呼吸

3. 动则尤甚,稍微活动,如走路、爬楼梯等,心悸、胸闷、气短等症状就会明显加重

4. 面色苍白,脸上没有血色,呈现出苍白的状态,看起来很虚弱

5. 形寒肢冷,身体怕冷,四肢冰凉,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,手脚也难以暖和过来

6. 舌淡苔白,舌头颜色淡,舌苔白色

7. 脉虚弱或沉细无力,把脉时,脉象虚弱,力量微弱,或者脉象沉而细弱

心阳不振型

1. 食疗方:肉桂 3g、干姜 3g、桂圆肉 10g 煮水(每天早上喝)。肉桂、干姜温阳散寒,桂圆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。煮水早上饮用,可温通心阳,缓解心阳不振型心悸。

2. 穴位组合:

7. 主穴:内关、神门、心俞、关元(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 3 寸)。内关、神门、心俞调节心气、养心安神,关元为人体元阳所在,可温补肾阳、振奋心阳。

8. 配穴:足三里、命门(后正中线上,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)。足三里健脾益气,命门可温补肾阳。针刺时采用补法,留针 20 - 3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;也可艾灸关元、足三里、命门,每个穴位艾灸 15 - 2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,以增强温阳效果。

3. 中成药:参附强心丸,能温阳益气、强心利水,对心阳不振型心悸有一定作用。按照说明书服用,一般一次 2 - 3 丸,一日 2 - 3 次。服用时,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4. 经典汤方: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、镇心安神,参附汤大补元气、回阳救逆。两方合用,共奏温补心阳之功。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,一般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
水饮凌心型

符合 3 条及以上的扣💧:

1. 心悸眩晕,自觉心跳异常,同时伴有头晕目眩的感觉,头部昏沉,身体摇晃不稳

2. 胸闷痞满,胸部憋闷不舒,感觉胀满堵塞,呼吸不畅

3. 渴不欲饮,虽然口渴,但不想喝水,即使勉强喝了,也会感觉不舒服

4. 小便短少,排尿量减少,尿液颜色可能变深

365站群VIP

5. 下肢浮肿,双脚、小腿等下肢部位出现浮肿,按压后会出现凹陷,且恢复缓慢

6. 恶心呕吐,时常感觉恶心,严重时会呕吐出清水或痰涎

7. 舌淡胖,边有齿痕,舌苔白滑,舌头又胖又大,边缘有牙齿印,舌苔白色且湿润

8. 脉弦滑或沉细而滑,把脉时,脉象弦且滑利,或者脉象沉细但有滑感

1. 食疗方:茯苓 20g、薏苡仁 20g、冬瓜皮 15g 煮水(代茶饮)。茯苓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,薏苡仁利水渗湿、健脾除痹,冬瓜皮利水消肿。煮水代茶饮,可利水渗湿,缓解水饮凌心型心悸。

2. 穴位组合:

9. 主穴:内关、神门、心俞、脾俞、三焦俞(第 1 腰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)。内关、神门、心俞调节心气、养心安神,脾俞可健脾益气,促进水湿运化,三焦俞能通调三焦水道。

10. 配穴:阴陵泉(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)、足三里。阴陵泉为脾经合穴,能健脾利湿,足三里健脾益气、利水。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,留针 20 - 3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;也可艾灸脾俞、足三里、阴陵泉,每个穴位艾灸 15 - 2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,以温运脾阳,利湿行水。

3. 中成药:苓桂术甘汤,能温阳化饮、健脾利湿,对水饮凌心型心悸有较好效果。按照说明书服用,一般一次 6 - 9g,一日 2 - 3 次。服用期间,饮食宜清淡,减少盐的摄入,避免加重水湿。

4. 经典汤方:苓桂术甘汤。方中茯苓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,桂枝温阳化气,白术健脾燥湿,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共奏温阳化饮、健脾利湿之功。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,一般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
瘀阻心脉型

符合 3 条及以上的扣🩸:

1. 心悸不安,心慌持续存在,心跳紊乱,心情焦虑不安

2. 胸闷不舒,胸部憋闷,感觉气血不通畅,有时会有隐痛或刺痛感

3. 心痛时作,胸部疼痛时不时发作,疼痛性质多为刺痛,疼痛位置固定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4. 痛如针刺,疼痛像被尖锐的针刺一样,疼痛剧烈,难以忍受

5. 唇甲青紫,嘴唇和指甲颜色发紫,呈现出青紫色,这是血液瘀滞的表现

6.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舌头颜色发紫发暗,上面能看到明显的瘀斑

7. 脉涩或结代,把脉时,脉象不流畅,有阻滞感,或者出现不规则的停顿(结脉)、歇止(代脉)

瘀阻心脉型

1. 食疗方:桃仁 10g、红花 5g、丹参 10g 煮水(每周 3 - 4 次)。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,丹参养血活血、通经止痛。煮水饮用,可活血化瘀,缓解瘀阻心脉型心悸。

2. 穴位组合:

11. 主穴:内关、神门、心俞、膻中(前正中线上,平第 4 肋间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)、膈俞(第 7 胸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)。内关、神门、心俞调节心气、养心安神,膻中为气之会穴,可宽胸理气,膈俞为血会,能活血化瘀。

12. 配穴:血海(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 2 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)、三阴交。血海活血化瘀,三阴交可活血化瘀、养血。针刺时采用泻法,留针 20 - 3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;也可在膈俞、血海穴位拔罐,每周 1 - 2 次,以促进气血运行,消散瘀血。

365建站

3. 中成药:血府逐瘀口服液,能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,对瘀阻心脉型心悸有较好疗效。按照说明书服用,一般一次 10ml,一日 3 次。服用时,忌生冷食物,女性经期慎用。

4. 经典汤方:血府逐瘀汤。方中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活血化瘀;生地、当归养血活血;柴胡、枳壳、桔梗疏肝理气;牛膝引血下行;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共奏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之功。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,一般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 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养生智慧藏 中医智慧库 食疗智慧集 养生策略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