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27 点击次数:108
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谓本品主"心腹鬼注,精物老魅,咳逆泄利,脓血,女子漏下,癥瘕坚结,小儿热气惊痫"。《伤寒论》入3方次,《金匮要略》入5方次。
原文考证
365站群最大量方(4两):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。
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“火邪者”(十六),“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”(112)。可见误用火法大汗后可导致惊狂、卧起不安。方中有桂枝甘草汤。桂枝甘草汤治“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”(64)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表述虽不明确,但火法、烧针本属发汗法,误用为逆,则患者汗出过多、心动悸已在情理之中。而且《金匮要略》有“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则为悸”(十六)之语,逆推之,又可证本方证当有“脉动而弱”。
最简方(4味):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。
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“火逆下之,因烧针烦躁者”(118)。这里的烦躁一词,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“惊狂、卧起不安”同义。
加味方: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“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”(六)。桂枝汤之脉为浮虚,今为芤动者,则较桂枝汤证之脉更进一步,芤为中空无力,动为脉来幅度大,与上述“脉动而弱”一致。《金匮要略》还对“失精家”作如下描述:“失精家,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发落”。以上提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适用的患者多见少腹部肌肉拘紧,易早泄阳痿,头昏目眩且易于脱发,同时,其脉芤动。
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“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烦、惊,小便不利,一身尽重,不可转侧者”(107)。
其他方:风引汤。
风引汤治“热瘫痫”,“大人风引,少小惊痫瘈疭,日数十发,医所不疗”(五),有抽搐之证。
综上所述,龙骨所治之证有脉动而惊、抽搐、热瘫痫、心下悸而烦躁、脉芤动而失精梦交、胸满而烦惊等概而言之,为惊悸而脉芤动者。
仲景方根
龙骨牡蛎:主治惊悸。方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。

龙骨牡蛎桂枝甘草:主治胸腹动悸而惊、脉芤动而唇舌黯淡者。方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、风引汤等。
经方中含龙骨的方剂见表34-1。
表34-1 组成含龙骨的经方一览表
图片
药证发挥
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。
惊,为惊恐不安,常表现为多梦易醒,且常常有恐怖的噩梦,醒来则大汗淋漓;或恶闻人声,稍有声响则心脏狂跳不宁;或遇事恐惧,面红紧张,胸闷如窒,满身冷汗。发热等疾病出现的抽搐,亦属惊。悸,为内脏或肌肉的跳动感。有表现为心悸者,有胸腹动悸者,也有表现为颈动脉等处的搏动感,或有肌肉的跳动感,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的悸动感。其中脐腹部的搏动感,是龙骨证的特点。患者多见腹壁肌肉较薄,而且缺乏弹性,按压下腹主动脉搏动明显。惊悸一证,患者有以此为主诉,也有忽略诉说者,临床可行问诊并结合腹诊以确认。
作为客观指征的脉芤动,为脉浮大而中空,轻按即得,重按则无。一些大出血、大汗出或大惊大恐后,可见此脉象,一些体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见此脉象。著者称之为“龙骨脉”。
根据吉益东洞的经验,脐下动悸是龙骨证的特征。《药征》说龙骨“主治脐下动也,旁治烦惊失精”。吉益东洞还特地作出注解。他说“其人脐下有动而惊狂,或失精,或烦躁者,用龙骨剂,则是影响。其无脐下动者而用之,则未见其效。由是观之,龙骨之所主治者,脐下之动也。而惊狂失精烦躁,其所旁治也。”“脐下动”既可以是患者主观感觉的症状,也可以是医者客观触及的体征。
常用配方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(1)桂枝5g,甘草10g, 龙骨10g,牡蛎10g(《伤寒论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)
应用: 本方多用于心脏病、神经症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、迁延性肺炎、肺气肿、佝偻病、贫血等见心悸动、自汗盗汗、舌质及唇色黯淡、脉象空大无力者。消瘦气短、眼前发黑者,可加人参10g、麦冬20g、五味子6g。
(2)龙骨15g,牡蛎 15g,桂枝15g ,芍药15g,甘草10g,生姜15g,大枣12枚(《金匮要略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)
应用:详见“桂枝”条下。
(3)柴胡20g,黄芩5g,半夏5g,人参5g,大黄10g,龙骨10g,牡蛎10g,桂枝5g,茯苓5g,大枣6枚,生姜10g,铅丹(药房无售可不用) (《伤寒论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)
应用:详见“柴胡”条下。
文献摘录
《本经疏证)“火离于土而不归,则惊痫颠狂,水离于土而不藏,则溲多泄利,阴不附土而阳逐之,则遗精溺血,阳不附土而阴随之,则汗出身热,心下伏气癥瘕坚结,蛰而不能兴也,夜卧自惊恚怒咳逆,兴而不能蛰也,种种患恙,一皆恃夫龙骨以疗之,则其取义于土之能发敛水火。”
《药征》:“龙骨主治脐下动也。旁治烦惊失精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