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3-24 01:14 点击次数:51
中药方剂通常由2味以上药材组方,遵医嘱熬煮喝下去治病调养,除了极少数汤方口感是甘甜、清凉之外,绝大部分汤剂苦涩难咽,而最难喝的方剂里面,一定有“吴茱萸汤”。
吴茱萸汤,从名称可知主药是“吴茱萸”,一个治厥阴病症的温阳类药材,吴茱萸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4味药组成:以吴茱萸为君,生姜为臣,人参为佐,大枣为使,主要达到三个功效:温补脾肾,降逆暖肝,散寒止痛,临床常用来止呕止吐。
为啥吴茱萸汤很难喝?主要怪吴茱萸,它由未成熟的嫩果炮制阴干而成,外形像花椒,有小毒,大辛、大热、大苦,药性比制附子还猛,如果说附子是以通络走窜而闻名,那么吴茱萸是以味道而让人记住,它太苦了,古代用热水洗7次才能用,这样还是很难下咽。
不过,吴茱萸汤是“良药苦口”的有力证明,虽然苦得很,但能治病解困,吴茱萸是厥阴病的主药,那么它与人参、生姜、大枣组成吴茱萸汤,治什么病?能解决什么问题?
吴茱萸汤有多个治病名头,包括:温热剂(主温胃)、祛寒剂(祛肝寒)、止痛止呕剂,等等。它主攻的核心病机是肝胃虚寒、浊阴上逆、“三阴”气机不畅。
一、吴茱萸汤治三经之病。
三经含“一阳、二阴”,即阳明病——见于《伤寒论》第255条,少阴病——见于《伤寒论》第323条,厥阴病——见于《伤寒论》第393条。
1、治阳明病,表现是“胃家实,大便燥硬,不恶寒反恶热,身热汗出”,因寒邪入中焦犯阳明而起病,因阳明在中焦,主受纳,所以邪分两路:下焦逆上,上焦向下,从上焦往下会呕逆。
吴茱萸是温中焦的,人参、生姜可暖胃壮气,组成的吴茱萸汤,可治肝寒,这个肝不是“肝脏”,而是“肝经”,温肝经之寒,把肝经上的各点都暖起来,包括胃下垂、呕吐反酸,所以止呕非常管用。
2、治少阴病,少阴含心肾,在心则烦躁心痛,掌心发热;在肾则气逆,小腹冷痛,泄泻不停,这是实寒,易和湿邪纠缠,反过来加重心肾之症,又影响中焦肝胆脾胃。
吴茱萸汤各药材分工明确,吴茱萸除寒温通,人参养脏,生姜发热,大枣通经,少阴病症可解。
3、治厥阴病,厥阴病是六经病里较难对付的病症,因阴阳之气不相接而起病,气逆上乱,下利不止,头痛难忍,病根之一是寒在肾,二是寒在脾,寒在体内走窜,从肾至肝或从脾至肝,所以郁在肝难以吐出来,实际上是肝脾肾都病了。
吴茱萸汤里的吴茱萸,专入厥阴,人参、生姜、大枣温中焦、下焦,补脾肝肾三脏,所以病症缓解。
二、吴茱萸汤通常靠四诊确认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中医临床有个专病专治的病症,叫“吴茱萸汤症”,只有吴茱萸汤能治,其它汤药治不了。别的汤方只要辨准阴阳寒热表里,哪怕开出的方剂不太准,也能见效,只是恢复没那么快。但吴茱萸汤证不好糊弄,错用其它方剂,真的一点用都没有。
吴茱萸汤证可用四诊确认,症见:
1、望诊:舌淡苔白滑,舌淡胖,面色青白不红润,眼神空洞有黑眼圈,呕出清稀的酸水。
2、闻诊:有气无力,口有淡腥气味,呕吐之声乏力。
3、问诊:头痛从头顶延伸至颈项,冷痛异常,胃部泛酸疼痛,进食后呕吐,心烦不安,情绪烦躁。
4、切诊:脉沉弦紧,典型的肝寒犯胃,腹部硬实,典型的心下痞。
这些四症的症状,特异性有时不太明显,容易与理中汤、小柴胡汤、四逆汤相混淆,从而用错药、治错了,主要抓住吴茱萸汤症的五大特点:
一是3种明显现象:头冷痛如冰裹,呕吐不止,脉沉迟;

二是2个特有现象:吃东西就要呕吐,不吃没有问题;半夜打寒战,因为阴寒与阳气相争。
临床上,大部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,或以头痛为症状的疾病,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时,均可考虑吴茱萸汤。
吴茱萸汤可加当归,补肝血;加香附,加快除胃痛;加半夏,除腹胀;加川芎,缓解头痛;或者可与其它汤方合用,如苓桂术甘汤、小半夏加茯苓汤等。现代治胃病可与丹参合用。
但注意体内有实热或虚热,也就是热症明显时,或者肝阳上亢,以及过敏体质的人,不能用吴茱萸汤,孕妇忌用。用药需遵医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