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食疗智慧集
你的位置:养生智慧库 > 食疗智慧集 > 健康传承 黄帝内经对“疼、痛、痒、酸、胀、麻、疲”的中医解读
健康传承 黄帝内经对“疼、痛、痒、酸、胀、麻、疲”的中医解读

发布日期:2025-03-18 07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67

身体出现疼、痛、痒、酸、胀、麻、疲各说明什么?

《黄帝内经》对身体不适症状有深刻阐释。疼主要因过寒,热可解之;痛是经络不通,需疏通;痒为阳气受阻的临界状态;酸多因肾虚;胀指肌肉不正常扩大,需疏通经络;麻是肝血不正常汇聚,要解除压力;疲由肺主管,外在表现为懈怠;乏是气血不足的内在感受。这些症状多与病字旁相关,与寒、外伤致经络不通有关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经络,是因其为气血运行通道。它主张治未病,建立诸多学说,是中医药学纲目。

在中医的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,对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有着深刻的阐释。疼、痛、痒、酸、胀、麻、疲、乏等症状,不仅反映了身体当下的状态,更蕴含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知。深入理解这些症状背后的含义,对于我们认识自身健康、采取正确的养生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一、疼:寒邪所致,热以解之

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不适感觉之一。从汉字结构来看,疼字外面是一个病字旁,里边是一个冬。冬往往与冬天、寒冷相关,病字旁则代表过寒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:“寒胜其热,则骨疼肉枯。” 这意味着寒邪超过热邪时,会导致骨头疼、肉紧枯。这种感觉可以用 “寒风刺骨” 来形容,由此可见,疼主要是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。

中医有 “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” 的疗法。对于疼,通常的做法是避免受寒。如果因受寒而引起不适,要用热来解决。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有外伤、冻伤、风寒感冒等,大都与寒冷有关。例如,在冬季,如果不注意保暖,身体受到寒邪侵袭,就容易出现关节疼痛、肌肉疼痛等症状。此时,可以通过热敷、艾灸等方法,利用温热的力量驱散寒邪,缓解疼痛。

二、痛:经络不通,通则不痛

痛字是病字旁,里边是一个甬字。甬在古文中有路的意思,由此可以理解为,痛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的。这里的路可以看作是经络以及与之相关的血管、淋巴等各种管道。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经的问题,大都是由于受寒凉,导致经络堵住,经血下行不畅。中医认为,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当经络不通时,气血运行受阻,就会产生疼痛。例如,长期保持不良姿势,可能会导致颈部、肩部的经络不通,从而引发疼痛。治疗疼痛的关键在于疏通经络。可以通过针灸、推拿、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,促进气血流通,打通堵塞的经络,从而缓解疼痛。此外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适当运动、避免久坐等,也有助于预防经络堵塞,减少疼痛的发生。

三、痒:阳气受阻,临界状态

在古字中,“羊” 和 “阳” 是相通的。在中医里,阳与人的生命关系密切,得阳者生,失阳者亡。痒字中病字旁里有个阳,说明阳气病了,受阻了。因此,可以理解为痒是 “痛和健康” 的一种临界状态。

人体在长伤口时会痒,这说明气血在通达到伤口时,受到一定的阻碍,不顺。当人体从一股暖流变成无数条暖流时,也会感觉痒。比如,人的后背经常会痒,于是有人发明了痒痒挠这种工具。对于皮肤痒,很多人爱用激素,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反而对人体有危害。其实,当人体痒的时候,挠的过程也是疏通经络的过程。不过,这只是在表皮。更深层、更好的办法是刮痧,让更深层的寒湿出来。如果原来痛,现在变成痒了,说明身体在向好的方向转换;反之,原来痒,后来变成痛了,那就说明向坏的方向转换。

四、酸:肾虚之象,临界状态

酸字的左边是一个酉,右侧是 “夋”。酉在天干地支中对应的是 17 - 19 点,刚好是肾经当值。“夋” 字意为行走迟缓的样子。在人体上,酸基本可以理解为肾虚了。我们身体最容易酸的地方是腰,中医里腰为肾之府,所以腰酸大体上是肾虚的表现。此外,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,这也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,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,所以也和肾虚有关。

酸和痒一样,也是一种身体的临界状态,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,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。对于酸,解决的方案是热敷和按摩,对缓解酸有较好的效果。同时,枸杞也是强肾的佳品。强壮肾脏是解决酸的根本之道,因为小孩肾气十足,很少听说他们腰酸。

五、胀:肌肉扩大,疏通经络

365站群VIP

胀是肉月旁加一个长字,主要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的扩大,和肿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。肿主要表现在外观,而胀经常是外观看不到的情况。造成胀的原因很多,外在的可能是外伤引起的发炎,或者捆绑造成的气血不畅;内在的大都也是由于管道受阻,造成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。要解决胀的问题,需要疏通经络,解决淤堵。

例如,一些人在运动后,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放松,可能会导致肌肉肿胀。此时,可以通过按摩、拉伸等方法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肿胀。另外,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,避免食用过多油腻、辛辣的食物,也有助于预防身体出现肿胀的情况。

六、麻:肝血异常,解除压力

麻字是病字旁里一个林。当肢体被压的时间过长以后,气血供应不上,就会使肌体产生不适之感,这就是麻。在中医里,肝藏血主木。如果肝血正常汇聚,那是好的,但加了个 “病” 字旁,说明是不正常的汇聚。解决麻的方法是解除这种不正常的压力,这种压力有可能是外在的,也有可能是内在的。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产生肢体麻木,主要是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常汇聚引起的。

例如,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,可能会导致手部或脚部麻木。此时,应该及时改变姿势,活动肢体,促进气血流通。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,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,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,避免肝血异常汇聚,减少肢体麻木的发生。

七、疲:皮主肺,懈怠之象

疲字是病字旁里一个皮字。疲字的主要意思是懈怠,不起劲。皮在中医里是由肺主管的,而肺在中医里是管疏布血的,是相傅之官。疲多从外在表现出来,比如疲软等,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。

站群论坛

当人体出现疲的症状时,往往是身体外在的表现,如身体乏力、精神不振等。这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、睡眠不足、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的。此时,需要注意休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合理饮食,补充营养,以缓解疲劳。同时,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。

八、乏:气血不足,内在感受

乏字的主要意思是缺少和无能,缺少的是气血。乏多为身体内在的感觉,比如我们可以说 “我今天很乏”,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,而不能说 “我今天很疲”。如果说 “我很疲乏”,则是指身体由外到内都打不起精神来。疲和乏都与我们气血不足有关,解决的方法需要综合调理。

气血不足是导致乏的主要原因。可以通过饮食调理、中药调理、针灸等方法,补充气血,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。例如,食用一些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,如红枣、桂圆、阿胶等;服用一些补气养血的中药,如人参、黄芪、当归等;进行针灸治疗,刺激穴位,促进气血流通。

总之,人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,从汉字的构成上大体可略见一斑,基本都与病字旁相关联,而且多与寒、外伤造成的经络不通有关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经络,是因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,经络通畅,气血才能正常流通,身体才能保持健康。

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两部分,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,代代口耳相传,后又经医家、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,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。在以黄帝、岐伯、雷公对话、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,主张不治已病、而治未病,同时主张养生、摄生、益寿、延年。

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“阴阳五行学说”、“脉象学说”、“藏象学说” 等,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。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,更重要的是,它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,如何预防疾病,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重视《黄帝内经》的价值,从中汲取智慧,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养生智慧藏 中医智慧库 食疗智慧集 养生策略库